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

設為首頁|加入收藏
登錄|注冊
您的位置:首頁 > 文娛>

“火柴箱”起家,時代中前行——看臨猗縣眉戶劇團的奮進之路

來源:運城晚報時間:2025-10-15

□宋高立

70余年前,在晉南大地上,一個被百姓稱為“火柴箱劇團”的文藝火種——臨猗縣眉戶劇團在延安精神的感召下誕生了。70余載風雨兼程,劇團薪火相傳,艱苦創業,堅守初心,堅持編演現代戲,用延安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臨猗眉戶人,走出了一條扎根鄉土、服務群眾的奮進之路,成為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中唯一的縣級理事團,為人民交出了一份精彩的時代答卷。

“火柴箱”起家,磨出劇團新精神

1953年,臨猗縣眉戶劇團在簡陋中誕生。初創之際,無片瓦之地,演職員們擠在城關楊原頭村的破廟里排戲。籌建費用靠募捐自籌,廚具、糧食靠演員捐獻,做飯的燃料靠炊事員拾柴,戲裝則用演員自家衣物改制,有些道具更是演到哪里借到哪里,劇團的全部家當僅能裝進一個火柴箱子里,被百姓親昵地稱為“火柴箱劇團”,這一稱呼飽含著劇團初創時期的萬般辛酸。

據劇團老前輩李英杰回憶,20世紀50年代初,古裝戲風靡,堅持演現代戲的劇團收入微薄且不穩定。一場戲常常只賣十幾、二十幾塊錢,演員們“吃了上頓沒下頓”是常態。揭不開鍋時,老團長呂云生便夾著一條破口袋,在楊原頭村挨家挨戶“討”饃饃。為維持劇團,他常去面店、饃鋪賒欠,無力償還時,他只得變賣家產。劇團流傳的“老團長為把劇團辦,家當幾乎全賣完”的順口溜,道盡了其中艱辛與心酸。

演職員常年吃不飽飯,工資更是奢望。有時一月發半月,有時分文皆無。最困難時,全年無薪,年終每人發一件灰布制服當年貨,大家卻如獲至寶,歡歡喜喜回家過年。年后正月初二集中演出,即便踏著半尺深的大雪徒步40余里,全體演職員都準時趕到,無一人缺席。

為了把戲送到群眾身邊,劇團演職員常年奔波在晉南的鄉間路上。他們抬著汽燈、背著樂器、扛著戲箱,走村串鎮,風餐露宿:冰天雪地打地鋪,崎嶇山路扛戲箱,鄉村演出宿牛圈,紅薯稀粥是主食。足跡遍布企業礦山、英雄家中、深山腹地。劇團老團員范琳對劇團趕臺之苦更是記憶猶新:清早起來,領一個四兩重的涼饃,步行八九十里路,至天黑趕到演出地,草草吃完飯又搶時間裝臺,準備晚上的演出;曾寒冬深夜,頂風冒雪在冰封路上騎行數十公里趕火車,雙腿凍得僵硬如冰柱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劇團兩位同志在轉臺中為戲曲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。這些用汗水、用血淚,乃至用生命寫就的艱苦奮斗史,鑄就了劇團“硬骨頭”的精神豐碑,也贏得了百姓“硬骨頭劇團”的深情贊譽。

風雨中前行,闖出發展新天地

臨猗縣眉戶劇團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。改革開放后,戲劇被推向市場,古裝戲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并紅極一時,而專演現代戲的臨猗縣眉戶劇團卻遭遇冷落。面臨巨大沖擊,一度陷入“一個觀眾”或“賣不出一張票”的困境,演員生活都難以為繼。嚴峻的形勢令部分團員動搖:“賣包子不行了都改賣面條,我們為何不換口味?”在劇團面臨生死存亡關頭,劇團一班人堅決貫徹“繼續編演現代戲,堅決不能動搖”的指示,重新鼓舞起了大家繼續編演現代戲的信心和決心。

70余年來,劇團始終以服務農民作為宗旨,緊扣時代脈搏,深入生活,扎根人民,以飽含深情的藝術之筆描繪農民心聲。創作演出了一大批人民群眾喜愛的優秀劇目。從20世紀50年代反抗封建婚姻、追求真摯愛情的《梁秋艷》,到六七十年代歌頌集體精神的模范飼養員的《一顆紅心》、反映移風易俗的《李二嫂改嫁》、歌頌知識青年支農的《女兒的心愿》;從80年代批判封建思想毒害的《嗩吶淚》、反映農村巨變的《漳河灣》,再到90年代歌頌模范黨員事跡的《黃土情》、揭露農民封建思想的劣根性的《山風》。到21世紀初,劇團高唱時代主旋律,謳歌新時代,編創了反映新時期農民新觀念的《酸棗樹 甜棗樹》、謳歌優秀共產黨員張小民的《張小民》、歌頌新時期女性自立自強的《十里花香》、展現農村青年創業的《果鄉情》,禮贊綠色守護者的《守望》等劇目,題材豐富,時代感極強。即使在劇團經營困難時期,全體演職員仍咬緊牙關,自發集資排演了《吵鬧親家》《好年好月》等新戲。

近年來,劇團堅定文化自信,堅持“百花齊放、百家爭鳴”方針,聚焦“舉旗幟、聚民心、育新人、興文化、展形象”的使命任務,在延安精神薪火指引下,守正創新,勇攀高峰,精心排演了紅色抗戰題材的眉戶現代戲《黃水謠》;以眉戶戲再現民族氣節,傾心打造了弘揚人間大愛的《顧家媽媽》;謳歌平凡中的偉大,推出彰顯善良品格的《鐵樹花》。這些劇目相繼在臨猗縣關漢卿大劇院連演數場,獲得各界好評。

人民需要藝術,藝術為了人民。70余年來,為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,劇團扎根農村沃土,其足跡遍及秦、晉、豫黃河金三角地區,以飽含泥土芬芳的精品現代戲,深刻反映了農村的發展變遷與農民生活的真實圖景。共創作、改編、移植現代戲240本,演出萬余場,觀眾總人數達3000萬人次,為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,也贏得了觀眾的愛戴,劇團被群眾稱為“咱莊戶人的劇團”,更與農民結下了魚水之情。在河津市小張村,百姓鳴炮奏樂熱情相迎;在聞喜縣河底鎮,村民趕著毛驢車送來瓜果;在夏縣,老大娘煮了30個雞蛋叮囑演員“補好身子演好戲”……這一幅幅感人畫面,正是劇團“人民藝術為人民”的最好注腳。

赤誠心堅守,交出時代新答卷

70余載風雨兼程,臨猗縣眉戶劇團歷經艱辛磨礪與執著堅守,綻放出奪目光彩,創造了令人矚目的輝煌,八進北京,四進中南海,一進人民大會堂,向黨和國家領導人匯報演出,贏得高度贊譽。

劇團先后參加市、省、華北區及全國性調演30余次,榮獲中國第六、七、八屆“映山紅”民間戲劇節獎、山西省“五個一工程”獎、山西省“杏花獎”等全國及省市級獎牌240余塊,更被表彰為首屆和第五屆全國“服務農民、服務基層”先進集體。劇團自編自演的劇目《澗水東流》《一顆紅心》《嗩吶情》被拍成電影,《酸棗樹 甜棗樹》《十里花香》《山妹》《山風》《守望》、電視劇《峨嵋嶺》等一批優秀劇目獲國家級大獎,劇團成員、國家一級演員閆慧芳獲首屆中國戲劇梅花,在秦、晉、豫黃河金三角地區享有盛譽。2021年創作的《黃水謠》在運城市第五屆菊花獎評選中獲編劇獎、導演獎、音樂獎、表演獎;2023年《鐵樹花》在運城市新創劇目評選中獲劇目一等獎、編劇獎、音樂獎、表演獎。

從最初被稱為“火柴箱”劇團起步到如今擁有近百萬家底,從艱難求生到享譽三晉,劇團實現了從一座藝術高峰向另一座藝術高峰的跨越,成為運城乃至山西文藝界的驕傲。那婉轉動聽的眉戶曲調,早已深深扎根于百姓心中,街頭巷尾,田間地頭,人人傳唱眉戶:“更深夜半,人聲靜……”正如團長楊俊鵬所言:“在新征程上,我們一定要把延安精神傳承好、弘揚好、踐行好,踔厲奮發,勇毅前行,為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貢獻戲曲力量。”

網站聲明

運城日報、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(含圖片)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,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;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,例:“運城新聞網-運城日報 ”。

凡本網未注明“發布者:運城新聞網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